事業(yè)單位公眾號
事業(yè)單位微博
事業(yè)單位備考群
事業(yè)單位今日頭條
國企公眾號
三支一扶公眾號
社區(qū)工作者公眾號
社工師公眾號
2021-09-27 18:35:16 三支一扶招聘考試網 http://m.qngfsy.com/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導讀】華圖三支一扶招聘考試網華圖教育發(fā)布:2021年三支一扶公共基礎知識每日一練(9.27),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華圖三支一扶考試微信公眾號(htszyf),歡迎加入全國三支一扶備考交流群:764172889。
一、單選題
“哲學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所說明的哲學涵義是:
A.哲學是各門科學知識的基礎
B.哲學是全部科學的匯集
C.哲學與各門科學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D.哲學對各門具體科學的研究具有指導作用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哲學知識。
第二步,“哲學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強調哲學對科學的指導作用。哲學和具體科學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就二者的區(qū)別而言,哲學不等同于具體科學,因為哲學是一般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它把整個世界作為研究的對象,回答世界最本質、最一般性的問題。而具體科學研究整個世界的某個部分、某個領域的特殊規(guī)律,是研究個性。但是哲學又不能離開具體科學,因為哲學必須以具體科學為基礎,是對具體科學共性的抽象和概括,離開具體科學,哲學也就不能存在和發(fā)展。同時具體科學也離不開哲學世界觀的指導,如果離開正確哲學的指導,具體科學的研究就會迷失方向。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就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指導和被指導的關系。
因此,選擇D選項。
下列有關意識的說法正確的是:
A.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無限的
B.意識與物質分化與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基礎是價值
C.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D.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被動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論知識。
第二步,唯物論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即意識能夠能動地反映客觀世界,形成主觀觀念,并且能動地指導人們進行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由此可見,“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表達準確。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A項:意識的能動作用不是無限的,它受到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A項錯誤。
B項:意識與物質分化和統(tǒng)一的現(xiàn)實基礎是人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正是勞動這一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導致了人類意識的產生。另一方面,意識只有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對物質世界的能動反映,并對物質世界能動的改造。B項錯誤。
D項: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而非被動的。D項錯誤。
人類在太空活動中發(fā)展起來的技術可以為人類造福,但太空活動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殘骸等太空垃圾卻可能給人類帶來危害,這個事實印證了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福兮,禍之所伏”。這個命題表明:
①矛盾雙方逐漸融合趨向一個無差別的統(tǒng)一體
②矛盾雙方相互對立、相互分離的趨勢
③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④矛盾雙方相互依賴,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
第二步,題干中“福兮,禍之所伏”的意思是: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好事也可以引發(fā)出壞結果。“福”和“禍”是矛盾的雙方,兩者相互依存、互相轉化體現(xiàn)了矛盾的同一性。
③項:矛盾著的對立面相互貫通是指矛盾的雙方存在著向對立面轉化的趨勢,即相互貫通性。在一定條件下,“福”和“禍”會向對立面轉化。③正確。
④項:矛盾著的對立面互相依賴是指矛盾著的每一方都同對立一方彼此互相依賴著,而不能孤立存在和發(fā)展。矛盾的一方必須以另一方為媒介,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和發(fā)展為條件。“福”和“禍”相互依賴而存在。④正確。
因此,選擇D選項。
【拓展】①項: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而不是逐漸融合趨向于一個無差別的統(tǒng)一體。①項錯誤。
②項: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互相排斥的屬性,體現(xiàn)著對立雙方互相分離的傾向和趨勢。但題干體現(xiàn)的是矛盾的同一性。②項錯誤。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對恩格斯的這句話理解錯誤的是:
A.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B.實踐的發(fā)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fā)展
C.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D.實踐推動了科學發(fā)展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認識論知識并選錯誤項。
第二步,“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句話說的是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現(xiàn)實社會如果有某種需要,它就會比任何力量都更能要能夠推動實踐發(fā)展,體現(xiàn)了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的發(fā)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著認識向前發(fā)展,實踐推動了科學發(fā)展。題干并沒有涉及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C項與題無關,但符合題意。
因此,選擇C選項。
【拓展】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觀點,它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產生認識的需要,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性活動,是唯一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的,而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所以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只能是實踐;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目的不在于認識活動本身,而在于更好的改造客體;認識指導實踐,為實踐服務的過程就是認識價值實現(xiàn)的過程。
《韓非子》有句名言,“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這句話中蘊含的原理是:
A.上層建筑對于社會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B.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會自然發(fā)生
C.上層建筑往往會阻礙經濟基礎的變革和發(fā)展
D.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具有反作用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史觀知識。
第二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發(fā)展。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說明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因此,選擇A選項。
【拓展】B項: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是通過為經濟基礎服務實現(xiàn)的。體現(xiàn)在服務的方向上。一方面它積極地運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響,幫助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fā)展;另一方面它又采取一切辦法對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經濟基礎的社會勢力和思想展開斗爭,掃除舊上層建筑的殘余,改造舊的經濟基礎,從而為自己的經濟基礎形成、鞏固和發(fā)展開辟道路。“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會自然發(fā)生”本身說法沒有問題,但與題意不符。B項錯誤。
C項: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促進”和“阻礙”兩種。一種是當上層建筑維護的經濟基礎是進步的時候,促進經濟基礎的完善,推動社會的前進;二是,當上層建筑維護的經濟基礎已經落后腐朽,需要變革的時候,上層建筑不讓經濟基礎發(fā)生變革,阻礙社會的進步。故“上層建筑往往會阻礙經濟基礎的變革和發(fā)展”說法錯誤。C項錯誤。
D項:“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具有反作用”本身說法錯誤。D項錯誤。
二、多選題
《圣經》中,上帝用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對這一觀點,從哲學角度看,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A.體現(xiàn)了主觀唯心主義
B.準確地說明了世界的本原
C.“上帝造人”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D.把上帝當作絕對的不依賴人存在的精神實體
【答案】C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哲學知識。
第二步,“上帝造人”把上帝當做絕對的不依賴人存在的精神實體,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是萬物的主宰,認為上帝這一絕對的精神實體是世界的本原,是先于、并獨立于物質世界而存在的,認為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是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故CD項正確,當選。
因此,選擇CD選項。
【拓展】A項: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A項不符合題意,不當選。
B項:題干認為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是萬物的主宰,否定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觀點,B項不符合題意,不當選。
現(xiàn)代天氣預報的產生,與一場戰(zhàn)爭有關,這場戰(zhàn)爭,叫克里米亞戰(zhàn)爭。如今,天氣預報不僅僅用于行軍作戰(zhàn),還用于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的哲理有:
A.意識是反映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先于物質世界而存在
B.事物的聯(lián)系是普遍的,要求人們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C.規(guī)律是客觀的,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人類可以趨利避害
D.人們能夠利用對規(guī)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
【答案】BC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論知識。
第二步,B項:事物的聯(lián)系是普遍的,要求人們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題干中,克里米亞戰(zhàn)爭產生了天氣預報,但如今,天氣預報不僅僅用于行軍作戰(zhàn),還用于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這說明我們要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B項正確,當選。
CD項:人們利用對天氣預報的認識,把天氣預報用于工農業(y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說明規(guī)律是客觀的,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人類可以趨利避害,且人們能夠利用對規(guī)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CD項正確,當選。
因此,選擇BCD選項。
【拓展】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1)物質決定意識。先有物質、后有意識,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意識離不開自己的物質基礎——人腦;意識的內容只能來自物質世界,離開了物質世界,人腦不會自行產生意識。
(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xiàn)在,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xiàn)象,而且能夠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意識的能動作用還突出地表現(xiàn)在,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fā)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fā)展。
(3)物質的決定作用是第一位的,意識的能動作用是第二位的,兩者不能并列,但也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
樹葉有很多種,楓樹的樹葉被稱為“楓葉”,柳樹的樹葉被稱為“柳葉”,銀杏的樹葉被稱為“銀杏葉”。但無論是哪一種樹的樹葉,都會被統(tǒng)稱為“樹葉”,這說明:
A.個性通過共性表現(xiàn)出來
B.共性通過個性表現(xiàn)出來
C.個性寓于共性之中
D.共性寓于個性之中
【答案】BD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辯證法知識。
第二步,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個性)相互聯(lián)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因此,選擇BD選項。
【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即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質。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其一為不同事物的矛盾各自有各自特點;其二為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有不同特點;其三為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們:用矛盾的眼光看問題,一分為二的看問題。矛盾特殊性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任何具體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判斷題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句話體現(xiàn)了真理的不確定性。()
【答案】錯誤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認識論知識。
第二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說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這是由于人們的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認識的內容具有客觀性,形式具有主觀性。
所謂客觀真理是指人的認識中含有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表明人的認識主體差別性,而這些差別的認識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應由實踐來檢驗。因此,承認人的認識上的主觀性和差別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觀真理。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這是因為:客觀原因,不同的人社會歷史條件不同;主觀原因,不同的人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立場不同。所以不是說真理具有不確定性。
因此,本題錯誤。
【拓展】真理,即永恒不變唯真正理。真理亦可分為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即絕對真理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廣義的道理;相對真理是在特定條件下成立的有局限性的道理。
真理,是最純真,最符合實際永恒不變的正確的道理,即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落后于社會存在或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的情況不會存在。()
【答案】錯誤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唯物史觀知識。
第二步,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第一,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fā)展變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社會意識往往會落后于社會存在,也往往會超越社會存在。第二,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會意識的發(fā)展具有歷史繼承性。題干說法錯誤。
因此,本題錯誤。
公告搶先知 | 一對一咨詢 | ||
關注華圖三支一扶社區(qū)考試網 | 及時了解本地考情 | ||
各地區(qū)公告搶先看 | 免費領取備考資料 | ||
專業(yè)客服為您答疑 | 咨詢上岸課程 |
關注公眾號
面對面咨詢